专业期刊论文发表

文心期刊联盟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期刊 > 教育论文

教育论文

第二课堂的内涵及与第一课堂的关系

2024-08-21教育论文
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是当前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关键环节,相关文件曾多次强调“三全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导意义

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是当前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关键环节,相关文件曾多次强调“三全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导意义与地位。从本质上讲,“三全育人”就是协同育人。而第二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域,在发挥协同育人的效应上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一、第二课堂的内涵及与第一课堂的关系

(一)第二课堂的科学内涵

如何打破高校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的窠臼以及增强其与第一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化建设与推进是新时代的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实践、社会活动以及校内各类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对拓展学生眼界和能力、充实学生社会体验和丰富学生生活十分有益。”从广义角度来说,第二课堂是指学生除了课堂教学(第一课堂)之外从事的一切活动;从狭义角度来讲,第二课堂相较第一课堂的知识学习更加侧重素质教育与实践锻炼的活动。有学者认为,高校第二课堂是指“在学校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教学活动(即第一课堂)之外,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包括知识性的、学术性的、文艺性的、健身性的、公益性的等,是对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可见,高校第二课堂是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丰富实践经验的重要渠道,也是高校开展育人工作的主要阵地。

(二)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分析

1.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构成完整的教育整体

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都以育人为宗旨,二者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从教学内容上来看,第一课堂以技能、知识为主要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而第二课堂则以素质、能力为主要内容。从教学方式上来看,第一课堂以面对面课堂讲授为主,第二课堂形式则更为丰富多样。从这两个层面来看,虽然二者内容侧重、方法途径有所不同,但目标一致,凸显教育的系统性与全面性。

2.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续和补充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学生在课堂中掌握的理论知识,能够为个人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但是如果仅将眼光局限于第一课堂,个人发展则不够立体化。一是学生能够将概念性知识运用于第二课堂的实践与具体实际中,检验第一课堂的学习成效;二是第二课堂具有师生交流优势,如第二课堂可以将不适合在第一课堂讲授的教育内容通过学生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展示。另外,第二课堂可以立足需求侧,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扩宽领域,优化内容供给,加强分类指导,做到“因势”“因群”“因需”等。

二、“破”:审曲面势,取长补短

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第二课堂的发展与建设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内容。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这一概念,第二课堂建设已取得明显进步,育人功用较为显著。但是面对教育主体思想多元化、需求个性化等变化,第二课堂建设遇到诸多挑战与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重活动,轻需求

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普遍存在“教育主体性”关注度不够的问题,表现为活动开展的指令是“上传下达”式,多忙于上级的文件通知,应付式完成第二课堂活动,具有明显的政治性。“上本位”思想直接导致活动开展忽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内容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第二课堂与教育主体第一课堂的专业学习、理论学习等内容脱节,讲授的内容学生不感兴趣,无法激发大学生主动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尤其在学生自主选择权更大的第二课堂范围里,失去学生的内在需求,就相当于失去了教育的重要机会。

(二)重趣味,轻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多依托学生组织与兴趣社团等。为了提高活动的吸引力与参与度,普遍存在内涵空心化、泛娱乐化、形式主义等现象,陷入“为了办活动而办活动”的桎梏,活动过程中存在游戏过多、互动方式简单、缺少深入交流等问题,忽略活动的价值引导与内容品质。第二课堂作为与主课堂既互相补充又相对独立的平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第二课堂活动的政治性、思想性和时代性是其重要特点,而思想政治是其最终目的。为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性、优越性,必须深化内涵建设,找准活动定位,挖掘内在价值,切实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成效。

(三)重业绩,轻协同

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与方式方法较为滞后,认为只要活动搞得多、声势大,就是抓到位、质量高、效果好。另外,在活动组织与推进过程中的力量整合方面,要么集中在学生工作部门或者学生组织,要么参与第二课堂的人员群体单一,各自为政。更显著的问题是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衔接脱节,过分强调第二课堂内容与思想的独立性,缺少深入融合,主观忽视与第一课堂的相关性。因而,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亟待实现与第一课堂的内容互通,育人队伍力量的协同合作,通过形式互补、全员育人,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最终形成互通格局。

三、“立”:关注内需,协同创新

创新新时代高校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的核心是关注教育主体需求,协同育人力量。通过厘清第二课堂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教育主体、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以提升第二课堂育人实效为着力点,形成第二课堂育人体系新态势,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落细、落深。

(一)打造多元主体的协同育人队伍

尽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队伍、教育行政人员队伍、辅导员队伍等工作职责、工作内容有所区别,但最终目的都是要种好“责任田”,培育时代新人。要懂得同行同向、同心同德,将思想认识统一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中,发挥各自队伍优势与特点。打造由思政教育专家、辅导员、学生团队组成,各参与主体相互协作、优势互补的思想政治教育团队。思政教育专家的理论优势、辅导员的实践优势、学生社团的创新优势,成功应对了教育对象的复杂性。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

新时代高校第二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关注教育主体需求,聚焦3类问题:一是解决学生“听不进去”的问题,要创新发展,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二是关注学生“看不清楚”的问题,做好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帮助学生提高判断能力;三是关注课堂后是否能够有所行动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后能够主动学思践悟,参与实践锻炼活动。不仅要让第二课堂成为大学生理论学习的主要渠道,更要变成大学生自我实践、自我探索的课外舞台。活动伊始,关注活动前发布备选专题,由学生投票产生最终选题。将学生应该听、需要听但听不懂、听不透的主题从课堂搬至舞台,深度挖掘时事政治热点资源,针对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普遍关注的话题答疑解惑。

(三)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

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整体设计,第一课堂侧重传统灌输论教育,第二课堂制定完整的学习系统,组织线下沙龙,开辟在线学习平台,丰富思政教育资源,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以舞台演讲为起点,以专题沙龙(主题交流、读书分享),网络图文推送(深度解读、经典语录、书籍推荐),在线互动(主题遴选、阅读微秀)等为延伸,构筑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相互作用、传递价值与交流思想相辅相成的完整体系。

(四)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价值引领

网络媒体盛行的时代,大学生聚集的场域已经从现实空间转向虚拟空间,他们喜好的活动形式以及知识获取的途径具备新时代特点。第二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设置要丰富载体,注重内容供给与价值传播,每期主题制定全链条学习引导系统,开辟在线学习交互平台,研发特色鲜明的网络文化产品,营造青年精英网络社群生态,将大数据调研植入选题、评价等方面,使思想政治教育呈现线上线下包围态势。

四、结语

构建新时代高校第二课堂育人体系要注重突破传统思维瓶颈,注重教育主体、育人队伍、育人机制等方面的创新与发展,关注内需点,携多方合力,互通互融,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的立体矩阵,促进第二课堂育人效果的提质增速。

文章评论

客服在线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日 9: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