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期刊论文发表

文心期刊联盟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期刊 > 教育论文

教育论文

产教融合背景下民办高职德育导师工作机制的研究——以广州松田职业学院为例

2024-08-22教育论文
一、高职德育导师工作机制的建设现状与困境(一)问卷调研以本校及周边民办高职院校德育导师、思政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学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为调研对象,发放调查问卷,内容涵盖德育

一、高职德育导师工作机制的建设现状与困境

(一)问卷调研

以本校及周边民办高职院校德育导师、思政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学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为调研对象,发放调查问卷,内容涵盖德育导师认知情况、德育导师育人策略、德育导师工作机制实施情况3个部分。其中,德育导师认知情况调查包含德育导师工作制了解程度、德育导师工作制信任程度、德育导师工作制重要性的看法3个题目。德育导师育人策略包含德育导师开展的德育活动情况、德育导师育人途径2个题目。德育导师工作机制实施情况包含德育导师制实施进度、实施效果、德育导师制实施中的提升方向3个题目。

(二)数据统计

采用Excel软件对高职德育导师工作制开展现状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全面掌握当前民办高职院校德育导师、相关负责人对德育导师的任职情况、德育导师育人策略、德育导师工作机制实施现状。

(三)问题分析

经问卷数据可知,当前高职德育导师工作机制运行中,在德育导师制实施意识、育人路径、运行模式、针对性等方面存在明显的问题,是影响德育导师工作机制建设的主要因素。

1.民办高职院校德育导师制实施意识薄弱

德育导师制在一些发达城市的公办高职院校已得到小规模的实践探索,但民办高职院校因其办学定位、性质、人才培养要求的差异性,德育导师制的实施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学校管理层及相关教师对德育导师工作制知之甚少,不熟悉该种模式的操作方法、基本步骤、实施思路,在操作中一知半解。部分教师、主管人员对德育导师工作制的信任程度不高,未能认识到德育导师工作制对于民办高职院校的重要性,从而影响到民办高职院校德育导师工作制的顶层设计与框架建立,给德育导师制的实施带来了不利影响。

2.民办高职院校德育导师育人路径单一

育人路径是德育导师制可持续发展与德育工作长效机制建立的前提,当前德育导师在学生德育工作中,普遍借助显性途径展开,即利用课堂教学、专家讲座、主题班会、学习培训、户外拓展方式,让学生在活动的贯彻中获得知识、经验,侧重于育人的结果,但忽略了育人实践的过程。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间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德育实践中,课程虽是德育导师育人的主渠道,但由于课堂环境氛围、学生学习兴趣等因素的影响,单一的课程教学无法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素养。

3.德育导师制工作机制不健全

德育导师工作机制在民办职业院校的探索还处于初步阶段,包括规章制度、顶层设计、工作方案等尚不完善,在实施中也面临着较多的问题。民办高职院校在实施中还受到软硬件条件、资金、人力物力的限制,导致德育导师制实施步履维艰,且对于德育导师,未建立配套的激励制度,德育导师工作机制操作和落地较为困难,难以适应民办高职院校德育导师工作制的运行需求。

4.德育导师制实施的针对性不强

德育导师制的实施离不开民办高职院校管理层、德育导师层的配合,现阶段的德育导师制实施中,偏重于管理体制,对于总体模式、运行机制的重视程度不足。由调研显示,当前受访者对德育导师制实施中的提升方向集中在顶层设计、管理体制、运行模式、德育评价四个方面,表现出当前德育导师制实施中的问题突出,在多个方面均有着不足之处,实施的针对性不够。

二、德育导师工作机制设计

(一)校企“双导师”工作制设计

采用“1+1”模式,每个专业配置1名企业德育导师与学校德育导师,分别通过企业推荐与学校选拔决定,依托“双导师”的协作配合,从思想、活动、技能等方面进行德育实践。

1.双导师选拔:由民办高职院校和合作企业讨论交流,共同设计双导师遴选制度,制度考虑不同导师的专业背景、文化程度、技能特长与兴趣、工龄因素,由校企分别将符合条件的人员纳入到导师资源库。导师资源库采用信息共享原则,校企双方采用自主推荐+双向选择的方式,进行导师人选的确定。企业方面,导师人选要求按照专业相关、知识相关的理念选择,在德育实践中保证其能够适应对应专业的要求。学校层面,学校导师优先从思政理论课教师、思政实践课教师中选择,该类教师长期从事一线工作,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发展规律,更能够贴合实际,因材施教,增强高职德育工作的效果。

2.思想层面:主要由高校导师承担学生的德育工作,高校导师可通过及时筛查,有效沟通,掌握其在学业、未来职业发展上的困惑。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引,通过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案例、理论,向学生传达先进的思想观念,使学生能够摆脱僵化思想的束缚,树立远大的理想,形成迎难而上、克服万难的信心和勇气。高校导师还利用主题班会的形式,在耳濡目染中,向学生介绍学生代表的励志故事,鞭策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3.活动层面:由企业导师与高校导师共同承担活动指导工作,联合制定活动方案、规则和活动部署,督促和监督活动的实施进度。企业导师在活动中,扮演着活动辅助管理者的角色,利用企业成套的设备、一体化的实训车间、仿真模拟平台,带领学生在活动中熟悉设备、软硬件条件,习得专业发展所需的必备知识、理论,掌握良好的职业素养。高校导师在活动中,扮演着组织者和策划者的角色,负责进行各项德育活动的筹划,与企业导师进行工作方案的对接。

4.技能层面:主要由企业导师承担学生的技能指导工作。企业导师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工厂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园区,带领学生接触到一线管理、生产经验。在技能实践中,引入德育思想,以现代学徒制应用试点为支撑,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

(二)德育管理共同体建设

由企业导师、企业技术骨干和学校思政领导小组、任课教师、学生代表等共同组建德育管理共同体,实施全过程的德育管理。

1.德育管理共同体组建:围绕高职德育导师工作机制的构建,建立管理共同体,确定不同成员的责任分工。其中,企业导师负责学生的技能咨询、辅导和培养工作,夯实学生的专业技能。企业技术骨干负责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一对一管理、监测,掌握学生的能力发展现状。学校思政领导小组负责制定高职德育导师工作机制的顶层设计,建立运行方案,指导德育导师的日常工作。任课教师负责协同德育导师、思政领导小组管理人员进行工作机制的实施、检查和反馈实践效果。学生代表负责进行学生群体的调研,了解高职德育导师工作机制的运行进展和问题,便于进行高职德育导师工作机制的完善。

2.德育管理共同体组织管理:实施德育导师工作责任制,由德育管理共同体负责进行德育导师的选择、德育导师履职情况的检查。

(三)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建设

以思政课教学为核心,通过公共基础课、校外企业体验课、创新实践课等的联合应用,发挥德育导师在课程育人中的引领作用。

1.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为通用型课程,由各专业学生必修,在公共基础课中,穿插德育思想,以案例式教学为中心,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文积淀与价值认知。

2.校外企业体验课:校外企业体验课由企业负责组织实施,利用企业的车间、会议室,通过讲座、现场操作培训、模拟训练的形式展开,在体验课中,向学生贯彻职业素养、专业技能方面的知识,辅助基础课进行学生品德的培养。

3.创新实践课:创新实践课可引入工业机器人、3D打印机、虚拟现实等方面的技术,利用该类技术进行课堂案例、生产实践过程知识的呈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发现、质疑、批判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多元化实践活动平台设计

由德育导师依托主题征文、系列德育讲座、企业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大赛、企业顶岗实习体验周等活动的设计,为德育实践提供平台支持。

1.企业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大赛:利用企业实训基地,举行创新创业大赛,鼓励学生利用基地、实验室的设备资源进行个人创意的孵化。

2.企业顶岗实习体验周:推行顶岗实习体验周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省内领头羊企业的车间、生产现场,在现场体验中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动态化德育评价构建

采用“双导师”自评、企业评价、学校思政领导小组评价、任课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结合的方式,进行德育导师工作机制的实施效果评价。

1.“双导师”自评:由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分别进行德育评价,提出下阶段的德育工作方向,完善高职德育导师工作机制。

2.企业评价:由企业根据学生的顶岗实训、创新创业实训方面的成绩,对学生进行打分评价,使学生对个人能力有充分的理解。

3.学校思政领导小组评价:由思政领导小组成员根据不同专业的德育现状,通过现场抽查、学生德育成果检查的方式,作出客观的评价结论。

4.任课教师评价: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在网络课堂、教室的学习表现,进行学生打分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学生评价:由学生采用自评的方式,由其对个人的技能、知识、素养掌握情况进行评价,方便其查漏补缺,进行个人能力的提升。

三、德育导师工作机制应用

近两年,学校开启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深入推进“构建能力本位和四个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要路径,全面推行校企“双元”育人,致力于培养“够基础、强实践、融职场、擅应用”的、适应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一线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依托行业标杆企业共建新媒体内容电商产业学院,瞄准内容电商(图文、短视频及直播)新兴领域,校企共同组织学生开展企业级真实项目的训练与实践,帮助学生在校期间获得1-2年工作经验,抓住行业发展的职业红利,成效显著。

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共建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组织教学、共建共享实训基地,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与运行机制。按照市场需求依据岗位需求,重点建设短视频拍摄及与剪辑、直播运营与管理、新媒体营销与管理和社交电商运营与管理等新兴职业技能课程建设。

引入企业导师搭建任务平台

   从电子商务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出发,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创新创业为导向,构建基于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授课、各展所长、通力协作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模式,学校专任教师主要负责专业理论教学,企业导师主要负责专业实践教学。将工作过程分解为若干工作任务,再将工作任务进一步分解、细化为工作内容和步骤,编制出企业导师教学计划。

(三)梯队式管理,稳固人才职业观

“以老带新”项目操作过有经验的传授给下一届学生,形成梯队式管理,保证项目稳定产出,持续稳定校企深度合作。教师在过程中产出数字化课程,便于传播。在茉莉学院深度合作中,已完成阿里内容创作实践、今日头条、玩转淘宝内容营销、网络媒体整合营销、微博、微淘、小红书等系列数字课程约 60个短视频。数字化管理可做到人才稳定培养。

文章评论

客服在线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日 9: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