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期刊论文发表

文心期刊联盟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期刊 > 教育论文

教育论文

让多媒体走进高职语文课堂

2024-09-09教育论文
长期以来,一根粉笔加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始终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开拓思维、追求新知的欲望,也难以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

长期以来,一根粉笔加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始终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开拓思维、追求新知的欲望,也难以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与此同时,多媒体教学手段正凭借它特有的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和艺术性等特点,快速进入各门科目教学改革新课堂。因此,笔者认为,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高职语文教学整合一体必定会给语文课堂注入一股清新的空气,为整个教学活动带来更大的活力。

一、情境体验,深化感性认识

荀子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多媒体最明显的优势之一就是可以借助声音、图像、文字等手段化抽象为具体,创设出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具体场景和氛围,以直观、形象的感官刺激活跃学生视、听觉,使学生在“闻”与“见”之间最大限度地接受信息,最迅速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尤其是对于基础知识较差,文学底子较薄的高职学生来说,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免去教师许多无谓的唇舌之苦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教学关于徽州建筑这一课时,课文的重点是要使学生了解徽州建筑的特点,由于学生绝大多数没有见过徽派文化与建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幻灯片这一电教媒体,让学生直观观看徽州地区的门楼、牌坊、微雕等图片,徽州地区那错落的粉墙、鳞次栉比的黑瓦、清幽的石板巷和古朴的石雕牌坊,一下子就能让学生感受到徽州建筑的独特风韵。

二、加深理性思考,激发灵感火花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在于让学生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更在于学生自主性地思考、情感的激荡交流、思想的碰撞和灵感的迸发。 作文课上布置下一篇关于“孝”为主题的作文,学生写作时皱着眉头、咬着笔杆,好半天也开不了头,即使写了也是三言两语,空话、套话连篇。此课选用视听媒体创设情景,从二十孝图的展示到羊羔跪乳、乌鸦反哺之恩动画短片的播放再到《201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孟佩杰事迹的介绍,便可充分激发学生情感。特别是孟佩杰这个1991年出生的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故事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课堂陷于一片沉默,此时让他们去想象父母刺眼的白发、紧锁的眉头、疲惫的神情,让他们去思考比起父母对我们的关爱我们究竟回报了多少?孟佩杰对养母都能爱到那般田地,那我们呢?一天天老去的父母终有一天会离开我们,少了唠叨、关怀,疼爱,到时我们只有低头叹息,后悔自己以前为什么没有孝敬他们?真要等到失去了才懂珍惜,才知道自己以前拥有那么多的幸福吗?然后,在低低的《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乐曲声中,学生写作欲望被激发,纷纷拿起笔将心中对孝的思考尽情地写出来。这样按照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适时选用多媒体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让他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集中,又能有感而发。

三、打通古今中外与其它学科的界限

多媒体的运用能更好地打通文学与艺术、文化、哲学、科学等科目的阻隔,使不同学科互相贯通。例如,在讲解余光中的《民歌》这一课文时,可以要求全班跟着多媒体学唱《民歌》歌曲;在教授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样的诗歌时,让学生从多媒体库中自行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进行配乐朗诵,选择音乐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身对诗歌作出独特阐释的过程。讲解《论语》课文,可以先从百家讲坛“于丹现象”或《孔子》电影片断的播放入手,采取尊重经典、面对当代的立场,在贴近学生的当下审美趣味的同时让学生充分欣赏文学经典之精彩。

利用多媒体更有效地与古今中外及其它学科的打通,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发散思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提倡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思考问题,有助于拓展思维的空间,捕捉大量的信息,产生教师本身预想不到的许多新的理解与结论。

 

结语:应试教育把语文当作工具,这种功利性的目的,遏制了审美冲动,而高职语文教学可以突破应试教育的限制,更大程度地给学生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这就给多媒体的运用留下了更多空间。多媒体教学手段凭借自身的优越性必将成为高职语文课堂最靓丽的风景。但是,多媒体只是工具,如何切实落实于语文课堂,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还需要的是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否则再好的工具也只不过一堆机器而已。通过多媒体的运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促进他们对美好人性的向往,,打通文、史、哲的界限,告别浮躁,走向深沉,应当是每个语文教者的不懈追求。

文章评论

客服在线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日 9: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