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期刊论文发表

文心期刊联盟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期刊 > 教育论文

教育论文

依托勤工助学岗评价体系改革提升劳动教育育人实效的路径

2024-08-16教育论文
勤工助学岗是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实践阵地,通过对该岗位实施多元评价体系改革,能直接在劳动教育场景性、过程性、全员性、精准性上得到质的提升,对于解答当下高职院校劳动教

勤工助学岗是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实践阵地,通过对该岗位实施多元评价体系改革,能直接在劳动教育场景性、过程性、全员性、精准性上得到质的提升,对于解答当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重“结果”轻“过程”,重“技能”轻“素养”,重“形式”轻“经验”具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完善的评价体系能够一定程度上保障教育成效的质量。

一、研究背景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的劳动教育观念。从具体实施上看,部分院校往往将劳动教育完全等同于学分教育,评价体系大多沿用课程评价方式,比如“百分制”、“等级制”,忽视了学生在受教育中的素养内化过程,往往使得学生“急功近利”,使得劳动教育变成了短期教育,缺少过程性的培养。从文献资料上看,部分学者已阐明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包括“评价主体的局限性、评价方式的单一性和评价内容的空泛性”[1]、包括“评价体系非职业化、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简单、评价工具不足”[2]、“价值取向偏差、评价指标单一、多主体协同不足、学生参与度不高、评价结果运用不充分以及持续改进质量文化尚未形成”[3]、“劳动教育目标的工具化、劳动教育内容的浅层化、劳动教育实施的限制化、劳动教育评价的形式化”[4]等突出问题。

评价标准改革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过程中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可以避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形式泛化、劳动教育功能窄化和劳动教育价值矮化的局面。勤工助学岗位有学生一站式社区、各职能部门等校内固定岗位,也有校外实习企业、产业基地等校外实践岗位;有偏向公益性劳动、安全值班等提供志愿服务的岗位,也有网站维护、播音主持、电子维修等提供劳动技能性岗位;有学工助理、教学助理等教辅性管理型岗位,学生在勤工助学岗位接受劳动实践教育,是劳动教育理论必修课的有效延拓,从勤工岗位的类别上也较为契合五方协同的育人评价体系[5]。

二、多元评价体系对劳动教育的积极作用

1. 多场景评价能体现劳动育人的全员性

笔者多元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路来源于新冠病毒防控对于校园学生的影响,部分劳动教育岗位受限于疫情防控而存在缩减的情况,大量学生志愿者此时活跃于社区服务,其中也不乏学生逆行者前往雷神山、火神山医院开展建设,还有不少学生留在了企业一线实习,而还有一部分学生选择了留在家里开展日常生活劳动。为适应劳动教育实施主体的变化,将社区、企业、家庭等场所补充到评价体系中势在必行。通过实施多元的评价主体,使得学生在不同的生活、工作场景接受了劳动教育,让社会、家庭、学校等层面形成了育人合力,体现了劳动育人的全员性理念。如前文所述,勤工助学岗的劳动场景较为多样,实施主体涵盖面广,契合了多元评价体系的改革思路。

2. 多主体评价强调了劳动育人的全面性

按照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将劳动教育的实施部署项目

化、集成化、任务化,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有效融通,理论学习与课后实践融合并进,形成适应时代要求的学校、学院、班级劳动教育学分任务清单,清单由多元主体设计实施,架构出反映学生真实劳动知识、能力、素养的劳动教育学分任务清单,最终通过评价多阶段量化来提高劳动育人的全面性。比如学生入校后先接受劳动教育理论模块学习,随后在勤工助学岗接受实践模块学习,两个阶段评价主体不同,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多阶段量化结果。

3. 多维度评价能实现劳动育人的精准性

     社会分工决定了劳动岗位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教育实施主体的多元化能体现各自承担的社会职责与专业知识,也能更细致的分解劳动教育评价指标,比如通常将高校劳动教育评价的内容及指标划分为三级指标,不同的指标应由对应的教育实施主体来开展评价,更有利于推动评价的精准性,图1为劳动教育评价指标分解示意。

劳动教育评价

一级指标

劳动教育评价

二级指标

劳动教育评价三级指标

(结合不同勤工助学岗位,可扩展三级指标)

主要教育实施主体,

评价渠道

劳动观念

劳动认知

能对劳动过程、劳动成果、劳动关系、劳动价值、

劳动作用、劳动者地位形成正确认识

 

 

学校,通过劳动教育理论课评价方式考核

 

理解劳动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

理解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内涵

正确认识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之间的关系

劳动情感

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学校、服务对象、教育对象,

通过他评和自评结合的方式考核

 

 

形成学习、参与、体验劳动的浓厚兴趣和热情

形成对劳动成果的成就感、自豪感与幸福感

劳动态度

树立积极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态度

     积极愉快地参与劳动,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

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

      领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

动最美丽的道理

劳动知识和

技能

劳动知识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等

学校、教育对象,通过劳动法规、实习实训前置理论课程的方式考核

基本的劳动法律与劳动保障知识

专业劳动知识

劳动技能

日常生活劳动技能

家庭、服务对象、教育对象,通过生活劳动实践考核

职业性劳动技能

社会,通过企业实习、企业职场训练营实践考核

志愿服务劳动技能

社会、服务对象,通过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考核

 

 

 

劳动精神

工匠精神

   执着专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

社会、服务对象,实施过程性考核

劳模精神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不怕困难、淡泊

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

服务对象,实施过程性考核

创新精神

在劳动过程中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敢

于批判、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精神

教育对象、服务对象,实施过程性考核

劳动习惯和

品质

劳动习惯

自觉劳动、安全劳动、协作劳动

家庭、学校、社会,实施过程性+结果性考核

劳动品质

自觉主动、认真负责、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珍惜劳动成果、勤俭节约

服务对象,主要采用他评方式开展

图1 劳动教育评价指标的多元分解实例[6]

三、以勤工助学岗位为例,搭建新时代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逻辑思路

 某高职有26个教学单位和部门设置了勤工助学岗,传统岗位涵盖了教师助理、实训室管理员、学生一站式社区网格员、校园文明监督队、校园记者、食堂帮厨、图书馆管理员等115种身份,过往推行的是“用工部门-学生”的扁平化的评价方式仅适用于校内单一场景,无法推广到校外岗位,且学生的素养提升难以持续,因此此模式下开展勤工助学工作评价存在缺乏严谨规范的考核,考核指标单一,难以做到不同岗位的差异化考核与评价的问题,并且奖惩监督措施缺失,勤工助学岗位学生干好与干坏没有差别,没有形成有效激励。为加强阵地育人实效,学院除开辟足量的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之外,也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治理、乡村振兴、企业实习等校外勤工助学岗。本研究采用的“五方协同”评价体系可以适应新时代劳动教育需求,更好地提升劳动教育实效,实现教育层面的“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将劳动素养评价过程融入劳动素养教育全过程,并通过多元主体场景评价、全员全过程评价的闭环模式形成学生良好的劳动素养。每年春秋两学期勤工助学用工部门(校内和校外)会制定岗位职责、编制岗位劳动教育清单,学生在勤工助学岗位接受岗位职责培训的过程中形成劳动技能,通过履行勤工助学岗位职责持续内化劳动素养,再通过用工部门、服务对象、自评相结合的劳动评价方式修正勤工助学岗位职责,重新编制岗位劳动教育清单,通过第三方评价可进一步指导学校制定政策,在资源保障、师资建设、课程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上达成机制的可复制性和易推广性。图2为构筑多元育人评价模式的示意图,该体系的最大特点是评价结果可反馈,评价效果可追溯,评价机制可自洽。

 

四、通过柯式模型来实证研究评价体系改革和育人实效的相互关系

     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模型是应用广泛的培训评估工具,由国际著名学者唐纳德教授在1959年提出。主要内容是level1 反应评估,一般在培训过程中评估,评估被培训者的满意程度。level2 学习评估,一般在培训结束时评估,测定被培训者的学习获得程度。level3 行为评估,一般在培训后1-2个月内评估,考察被培训者的知识运用程度。level4 成果评估,一般以年度为单位评估,计算培训产出的经济效益。该模型体现了教育评价的过程性、增值性、结果性、综合性的特点,较为契合本文论述的劳动教育评价改革目标。

劳动教育评价的成果可体现在知识成果(学生了解的知识)、素养成果(学生具备的素养)、技能成果(学生掌握的技能)、绩效成果(学生的成长)、投入收益率(时间与成果的关系)这五个方面。将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模型柯分别对应劳动教育的成果评价如下图3所示。知识成果主要体现在学习评估和行为评估阶段,由劳动教育实施主体开展,比如信息技术中心可评估学校机房勤工助学岗位学生对于劳动岗位基础知识(网络设备管理标准、机房环境标准、6S管理要求)的掌握情况。素养成果主要体现在反应评估、学习评估、行为评估阶段,由教育实施主体、第三方评价主体(班主任、社会机构、服务对象)开展,比如形成的信息化素养(网络工程项目实施能力、信息检索能力、数字化服务能力)评估。技能成果主要体现在学习评估、行为评估阶段,由劳动教育实施主体、第三方评价(专业教师、企业)开展,可评估劳动岗位基本技能(网络设备维护步骤、6S管理步骤)。绩效成果主要体现在行为评估、成果评估阶段,由第三方评价(麦可思公司、家庭、社会)开展,可评估学生在劳动观念、劳动知识和技能、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上的变化趋势。投入收益率主要体现在成果评估阶段,由学校层面开展,可评估劳动教育制度保障、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经费投入、优秀学生成长、创新创业和劳动教育竞赛等维度上的数据支撑。

 

 

    实施多元评价改革半年后,学院委托麦可思编制了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跟踪评价报告(2022),从数据上看,大一至大三学生总体劳动教育参与度达到了86%,满意度均在95%以上,有99%的学生认为劳动教育对自己有帮助,特别在勤工助学岗位的参与度上整体提升5%。

五、结语

基于勤工助学岗位开展劳动教育成效研究,可验证引入多元评价体系后,学校层面更易发挥主导作用,构建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形成学生全面发展的“跟踪-评价-反馈-修正”的闭环机制;家庭层面更易在劳动教育中起到基础性作用,形成劳动教育日常化的机制;社会层面更易将先进的生产经验融于劳动教育,作为其它层面劳动教育的补充;教育对象层面可将自我评价与他评结合,让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过程中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强化激励与产生内生动力,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劳动;服务对象层面可进一步弥补评价的单一性,相较于其它评价会更客观。

探索协同育人机制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前提,也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五育融合”和全员育人走深走实的必然要求,当前,协同育人是我们在新时代中面临的较新课题,特别是在劳动教育方面还缺少卓有成效的体系和框架,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协同高效的五方协同育人机制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

文章评论

客服在线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日 9:00-21:00